隨著“嫦娥五號”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,我們的“飛天夢”又進了一步。然而,無處不在的太空腐蝕隨時都在威脅著探測器。近地軌道附近原子氧的侵蝕、宇宙射線對涂層材料的破壞、太空中交變溫度的影響……這些都有可能讓月球探測器在太空中失效。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、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、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韓恩厚,來給大家解析腐蝕現象的危害及應對之道。
我國腐蝕總成本約占GDP的3.34%
誰能想到,腐蝕現象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。早在2003年,中科院院士柯偉就曾經發布了《中國腐蝕調查報告》,提出我國腐蝕總成本約占5%的GDP,而在世界范圍內,美國的比例為3.4%,日本則小于3%。如果按此比例計算,那么如今我國每年因為腐蝕造成的損失將達到5萬億元,而每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總和大約為5000億元。也就是說,腐蝕損失是各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的10倍之多。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在2017年提出我國腐蝕總成本約GDP的3.34%。
正是由于腐蝕所帶來的巨大損失,直接影響資源、環境、人們的健康等,所以聯合國設立了專門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世界腐蝕組織,并將每年的4月24日定為世界腐蝕日,以引起全世界對腐蝕現象的重視。
局部腐蝕很難檢測易引發災難性事故
那么,科學是如何定義“腐蝕”的?
韓恩厚說,腐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非常常見,從科學上說,腐蝕是材料與周邊環境(介質)之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材料的破壞或變質(特別是通過化學與電化學反應),通過腐蝕,會讓我們經過一系列工業流程制造出來的材料,重新變成礦石狀態,回到熱力學的穩定狀態。
腐蝕分為均勻腐蝕和局部腐蝕兩種形態,均勻腐蝕比較容易進行預測和控制,而局部腐蝕是導致金屬材料發生災難性事故的重要原因,很難被檢測。
韓恩厚介紹說,由于腐蝕作用,金屬材料將會產生重金屬離子污染土壤、植物和水。大量的珍貴文物都因為腐蝕而被破壞。有1000多年歷史的滄州鐵獅子因為腐蝕,而變得千瘡百孔,幾乎難以站立,需要通過搭建支架才能保證站立。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原本設計千年,但是也遇到了嚴重腐蝕的問題,最后經過耗時2年,耗資3億美元進行維修。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每年的維護費用達到了1370萬歐元。
而高速運行的飛機和高鐵等交通工具,更是有可能因為腐蝕導致材料疲勞而引發嚴重事故。在美國,就曾經發生過飛機在降落過程中,飛機的頂部被掀起,背后的原因正是鋁合金材料出現了腐蝕。
腐蝕是很多重大工程事故的背后真兇。2001年四川宜賓市南門大橋轟然斷裂,預計百年壽命實際僅僅使用了11年就發生了斷裂,事故原因是承重鋼纜的應力腐蝕。
日常生活中防腐蝕勿用鋼鍋鐵鍋熬藥
韓恩厚還告訴大家,通過電子透鏡對不銹鋼在微觀層面上進行觀察,發現不銹鋼同樣會產生腐蝕現象。而微生物在與金屬接觸時,會將酸性排泄物排到金屬物質上,導致了腐蝕。
在日常生活中,韓恩厚建議說,不銹鋼鍋中盡量不要放置鹽和醋,而且不要在鋼鍋、鐵鍋中熬中藥,剛擰開水龍頭的水最好不用,稍微流一會再用。
延伸到外太空,月球環境與火星環境存在明顯差異,同樣是航天部件,其耐腐蝕性有著不同的要求。同一個部件,前后面由于背對或面對太陽,會導致300多攝氏度的溫差。
2500年前防腐蝕技術至今科學家沒破譯
不過不用過度擔心,因為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發展了很多應對腐蝕的方法。
韓恩厚說,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控制腐蝕,涂料涂裝、耐腐蝕材料和表面處理是最常用的手段。
他說,2500年前的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,在出土時居然沒有腐蝕,原來當時就已經做了防腐蝕處理,所以出土時劍刃明亮鋒利,金黃的青銅本色仍然一目了然,說明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先進的防腐蝕技術,甚至直到現在科學家都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做的。
還有一種處理方式是覆蓋層,在金屬表面涂覆一層耐水、氧、離子滲透的材料,起到隔離腐蝕的作用。在航天事業中,防腐蝕技術更加重要。需要耐腐蝕材料與防腐蝕技術,應對空間原子氧腐蝕、低溫真空、冷熱循環、老化等一系列的極端環境挑戰。
那么,腐蝕是不是一點益處都沒有?韓恩厚說,其實,腐蝕現象也有可以被利用的地方。其中,干電池就是典型的腐蝕應用,電池內部的中心碳棒為陰極、電池外殼的鋅為陽極,鋅發生腐蝕后,產生了電流。而在生活中,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了可降解的心血管支架、骨板固釘等固定器件,其原理就是利用腐蝕,通過設定器件的腐蝕壽命,就可以讓器件不會長期在體內存在,在體內自然消解,而無須再利用手術等手段取出。
(文章來源:羊城晚報)
關注我們